最近有幸中轉哥本哈根機場(CPH),這個曾在2016年度被WORLD ROUTES大會評為歐洲最受歡迎的機場,筆者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,能讓它在歐洲諸多優秀的機場中脫穎而出摘得桂冠?體驗后的感受:哥本哈根機場確實有其設計的獨到之處,比如在機場一隅驚喜地發現美人魚雕塑和安徒生生平簡介的碑牌,在繁鬧喧嘩的機場總能找到一個帶來片刻寧靜的角落,機場的歐式美食性價比高等等。我們姑且撇開機場航班起降次數、旅客吞吐量等這些專業運營指標不談(認為它和歐洲其他同級別機場類似),單從候機樓內部旅客體驗流程設計、運營的高效、環保、自助化等角度而言,哥本哈根機場并不算特別突出,但它確實是歐洲優秀機場中的典型縮影。借著此次機場旅客體驗提升大會召開之際,筆者結合此次哥本哈根機場的體驗之旅,也為我們的機場旅客流程設計提幾點建議。
一、旅客流,這是影響旅客體驗的第一大因素。一般來說,候機樓本身設計的目標就是寬敞亮麗,給人以足夠大的空間感,很多時候也確實如此。但在一些機場的高峰時間段,卻是另一番景象,到處充斥著喧囂和嘈雜,很多區域人流密集、還有各種堆積的行李,很難讓人有空間感的舒適。所以,筆者認為對于吞吐量達到一定級別的大型機場而言,旅客流的及時疏導是保證候機樓空間感和舒適感,也是影響旅客體驗的關鍵要素,我們的目標是避免區域旅客擁簇。如下圖1所示,V1是旅客到達候機大廳入口,也是人流量最密集的區域,V2是出發旅客流相對比V1少,到了V3、V4旅客進一步分流,直至最終在各登機口,旅客分散登機。所以,I進入區、II辦理區、III檢查區是易引起旅客流擁簇的“高危區域”,要通過流程設計和現場管理來及時疏導。如果如圖所示,候機樓的航顯設置在正對大門入口的區域,旅客就會急于在航顯屏中查閱航班信息,導致人流擁簇。在歐洲機場,只有過了安檢區域才能看到航顯,這可以避免I進入區和II辦理區的旅客擁簇,所以,航顯后置是有效減少旅客流的方法。
圖1:候機樓旅客流和行李流走向分析
二、行李流,行李是跟著旅客走的,有旅客之處才有行李,在旅客已經大量擁簇的區域,再加上他們攜帶的大量行李,必然加劇空間擁簇感和嘈雜感,舒適度會進一步降低。我們有些機場,把行李打包服務設置在大門入口附近,會導致旅客流和行李流的雙重擁簇堆積,對旅客體驗影響較大。如何改善?在歐洲,很多機場已經成熟應用城市值機模式,即城市和機場間穿梭的地面運輸和候機樓手續辦理無縫隙連接,筆者體驗后覺得很高效。他們在市中心連接機場的交通樞紐中心(CENTRAL STATION)放置自助值機機器,可完成一站式值機、打印聯程登機牌,一站式行李托運,打印行李牌至旅行目的地機場。旅客在等待穿梭火車時,已在城市中心完成值機,拿到登機牌、掛好行李牌,只需到達候機樓后,找到行李投放區域,人工操作行李條掃碼,將行李送入傳送帶即可。區別于一般值機區的行李托運,我們稱之為行李投放區。如圖1所示,II區藍色區域。行李投放區一般設置在到達機場后,離自動扶梯和電梯最近的柜臺,且在背面是航空公司的值機柜臺。這種設計一來避免對現場值機柜臺造成壓力,及時疏導行李;二來便于航司工作人員在特殊情況下,給予及時指引和協助,所以,城市值機是有效減少行李流的方法。
三、安檢程序,目前各大機場通用的安檢模式有兩種,即前置和后置。前置安檢是和值機、聯檢環節緊密相連,集中區域安檢(如國內出發,則直接與值機程序相連)。有部分機場雖采用雙廊橋設計,安檢區域分布在候機樓的兩側,但也是集中區域安檢。前置安檢的優點是程序緊湊高效,缺點是易導致旅客流擁簇。對旅客而言,辦理程序集中,情緒壓力較大。如圖2所示,除登機牌行李牌辦理環節外,在聯檢、安檢環節仍有旅客流密集,旅客情緒曲線持續上升直至到達頂峰,完成一系列手續后,立刻放松至登機環節再小幅提升,情緒波動幅度大。后置安檢,即安檢程序和登機環節緊密相連,按照登機口設計分散區域安檢,目前歐洲機場和亞洲部分機場如新加坡樟宜機場,采用的就是后置安檢模式。后置安檢的優點是疏導辦理區域的旅客流、避免擁簇,同時舒緩旅客情緒壓力。缺點是對安檢員的人力調配和工作效率要求高,旅客需預留足夠登機時間。如圖3所示,采用后置安檢模式,旅客的情緒抑揚頓挫、松緊結合。相對于前置安檢的“緊緊緊緊松緊”模式,后置安檢的“緊松緊松緊緊”模式對情緒影響小,也避免了密集旅客流的反復出現。
圖2:前置安檢旅客情緒走向圖
圖3:后置安檢旅客情緒走向圖
圖4:前置、后置安檢模式對比圖
另外,由圖4可見,前置安檢的情緒起點較低,但是上升明顯。兩種模式,最終情緒落點相差不多,但從波動穩定性而言,后置安檢更穩定,也更可控。在航班不正常等特殊情況下,后置安檢的靈活性更強,優勢更明顯。
四、排隊模型,為完成某些特定手續的辦理,如證件護照查驗等,旅客排隊等待是必須的環節。目前很多機場普遍采用的是“S形”排隊模型,這是運營管理最佳實踐的應用。最初來自于制造業工廠機器零部件流水線工序,為減少“瓶頸”環節的積壓而采用的引流模式,應用在服務業,有利于客戶流的及時疏導、縮短等待時長。目前除了現場旅客排隊等待,還有呼叫中心語音通道排隊等待,也是采用“S”形模型。在現場從旅客體驗而言,這種模型是否最合理?見下表兩種情境下,“S形”排隊模型和線形排隊模型的的利弊分析。情境1——柜臺數量充裕,從旅客感知的角度而言,傾向于線形排隊模型。雖然這種模型有著柜臺辦理速度不一致,等待時長不均等的隨機性,但可以避免在“S形”Queue里的無效移動,特別是在有大件行李的情況下,對旅客而言有利有弊。而對航司而言,則傾向于“S形”排隊模型,1利0弊。情境2——柜臺數量不充裕,對旅客而言1利1弊,S形排隊模型的優點是等待時長均等,但是看到特殊柜臺空余而無法辦理,有心理感知落差(如是呼叫中心電話呼入,在IVR語音通道中等待,因看不到空閑坐席數量,客戶不會產生心理落差)。而對航司而言,2利0弊,既可以平衡柜臺間辦理速度差異,又能減少引導人員數量。所以,情境2旅客和航司都傾向于使用S形排隊模型。綜上,對航司而言,無論何種情境都傾向于“S形”排隊。但對旅客而言,柜臺充裕、國際航班行李較多的情況下(情境1),傾向于線形排隊。
表1:排隊模型利弊分析表
五、手提行李,在之前的建議中曾經提到,行李是跟著旅客走的。在完成手續辦理后,手提行李仍跟隨旅客移動。不同于國內我們經常看到旅客提著好幾件手提行李登機,歐洲機場很少見到旅客有多件手提行李。過了聯檢后的購物休閑區也幾乎見不到有行李小推車。按照國際航協的標準,手提行李的尺寸和重量有嚴格限制,且每人只能攜帶一件手提行李。這個規定對于旅客體驗和航司而言都是很有利的,根據筆者的觀察,旅客手提行李較多的情況下,安檢效率低、購物消費欲望弱、登機速度慢,這些對體驗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,而這些也是航司和機場希望避免的。所以,我們的目標是盡量建議旅客按規定攜帶手提行李。但是,考慮到目前國內行李裝卸規范有待加強,很多旅客不放心將多件行李托運,所以,航司可通過給旅客行李栓掛“易碎物品”等標識,提醒裝卸注意操作。同時,在進入行李傳送帶前,軟包類不規則小件行李應放置在塑料框內,一方面固定位置便于行李條碼的系統辨識,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行李脫離系統時的直接掉落地面導致損壞。
六、內部布局,關于歐洲機場的布局,曾有多個朋友向筆者抱怨,曲曲折折的不好找,有些退稅點在很不起眼的某個過道角落,如法蘭克福機場,一不小心就會錯過。其實,在筆者看來,這正是歐洲機場布局的獨特和巧妙之處。不同于一般的“敞開式”布局,哪里旅客擁簇,哪里門可羅雀一目了然。歐洲機場的候機樓以走廊設計為主,串聯著商鋪、食肆,錯落有致、耐人尋“味”。雖不是一目了然,卻能勾起旅客興致慢慢探索,時不時發現些什么,比如一個小雕像、一個碑銘之類的,很有趣。“大敞大開”式的布局有優點,在進入區這樣的設計簡單明了,有助于提升手續辦理的效率,很好。但是,如果已經完成手續辦理,且時間充裕的情況下,旅客進入購物休閑區,這種一眼望到底的布局,總是讓人覺得少了點多逛逛的興致。就像風情步行街,比起兩排直列的沿街商鋪,總是有趣的多,旅客愿意多逛才有更多銷售的機會。所以,布局設計也會影響輔助商品銷售。而在筆者看來,一個好的中轉樞紐機場購物休閑區的布局設計應該是曲徑通幽、耐人尋味的,太過直白很難讓中轉旅客慢慢逛,探索和打發時間。
七、藝術感,沿著建議六的思路,在改良內部布局的,如能同時增加點藝術感,則效果更佳。如地毯顏色的選擇,某區域的藝術品展示等等,這些藝術元素的代入,并不需要大刀闊斧地改變內部布局,卻能讓沉悶的機場頓時妙趣橫生,提升機場的品味和國際化水準。在國內某國際機場,筆者曾看到一組有趣的混搭雕像群,中國傳統的鯉魚跳和頹廢派的游客雕像擺放在一起,還配著竹子和噴泉,現代和古代元素,紅和銀的視覺沖擊,蓬勃向上精神和小頹廢的對比……這些藝術設計的加入,讓單調的候機樓頓時有了生氣。
八、登機口食肆,不同于歐洲以冷餐為主的餐食,中國的餐食講究熱騰騰的香味四溢,對國人而言,這是種熟悉的氣味,但在某種情況下,也是對嗅覺的一種刺激。從筆者的個人感受而言,登機口區域因為旅客流密集,在登機時間段,局部空氣流通不暢順,不容易散發各種氣味,沒有氣味是最好的。所以,在登機口區域,最好不設置中式餐飲食肆。這點即便在食材非常豐富的東南亞機場,如新加坡樟宜機場、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,他們也很少在登機口區域提供直煮的餐食,多是簡餐和三明治,也是考慮到一些餐食會有氣味。
九、上下廊橋登機。這次筆者乘坐的是某北歐航司的航班,他們的登機程序有點不一樣,除了常規的按區域、按會員、艙位等級優先登機和提前安排特殊旅客登機外,他們開放了前2后1一共三個登機艙口,即座位在后艙的旅客可下廊橋,步行一段地面距離至后機艙口登機。這是筆者第一次體驗這種上下廊橋登機模式,發現它有及時疏散廊橋等待旅客的作用,可供我們酌情借鑒。
總體而言,機場旅客體驗的提升,除有賴于很多主客觀因素的整體作用,也有賴于機場、航司、聯檢等各單位的通力協作。上述筆者的觀察和建議主要從旅客體驗和感受出發,從流程和設計方面考量,并未涵蓋服務人員和機場人文環境等軟性和文化元素。在我國民航事業飛速發展、機場旅客體驗快速提升的今天,筆者希望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、帶回來,把各面的視角、各人的感受、各樣的知識更多地和大家分享,一同借鑒、共同提高,堅信我們的將來會越來越好!
- 上一篇:聯通航美邁出一小步,航空Wi-Fi更近一大步
- 下一篇:文章還沒寫出來呢